法院为网约车理赔纠纷“立规矩”,网约车车险规范化还要多久?
最近,网约车市场依然热闹,前几天滴滴宣布又获得一轮近40亿美元的融资,网约车司机的队伍也在迅速膨胀,近期的报道显示单深圳市持证网约车司机的数量就超1.9万名。新兴事物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当私家车加入网约车大军,车险投保及理赔就成了一个让司机、网约车运营平台、保险公司都头疼的问题。
本文就从最近的一起关于网约车车险理赔案件的新闻《法院为网约车理赔纠纷“立规矩”》说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讲讲当前网约车车险理赔各方存在的痛点、国外可供借鉴的模式及几点启发,希望能在新闻之外呈现一点不同的思考。

案件经过
这要从去年夏天说起,私家车车主钱云(化名)在网约车平台接单后正在送某位乘客前往附近的小区,途中右转不幸撞到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这位女士受伤严重,颅骨损伤构成十级,比较悲惨。
事故发生后,车主钱云一看大事不好,赶紧联系保险公司,他想到自己的私家车在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及100万元商业险,松了一口气。令车主意想不到的是,在得知钱云当时是在跑网约车拉活后,保险公司拒绝了他的理赔要求。随后,钱云及保险公司被受害者告上法庭。这一案件我关注的点正是车险赔偿问题。
近日,江宁市人民法院公布了此案的审理结果,我们来看看法院对保险理赔方面是如何判决的:由于钱云开网约车接活属于营运行为,却没有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更改保险种类,保险公司拒赔商业险获得了法院支持。受害者损失共计27.9万余元,保险公司只需在交强险范围内承担12万元赔偿,这就意味着,剩余的15.9万元网约车司机钱云只能自掏腰包。为车主默哀三分钟。
随着国内网约车行业的兴起,全国类似这样的网约车车险理赔纠纷的案件在不断增加,情况各有不同,其实,网约车行业发展的不健全不只让那些投不起双倍保费又想赚点辛苦钱的司机蒙受风险,平台和保险公司在车险理赔上绷紧了神经。
各方在网约车车险中存在哪些风险?
1.网约车车主及乘客无法通过保险获得理赔:
涉及车险纠纷的网约出租车、网约顺风车绝大部分是作为非营运车辆进行投保,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车辆一旦被保险公司认定为改变了车辆使用性质,保险公司则将拒绝理赔。
根据网约车新政,在网约出租车订单履行过程中,由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乘客的损失可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赔偿。但如乘客乘坐顺风车发生事故,而该顺风车同时也参与网约出租车营运的话,则保险公司和网约车平台公司均不对乘客承担赔偿责任,乘客的损失由直接侵权人赔偿。如果司机能力有限,乘客的损失也无法保障。
2.保险公司错误理赔:
因为投保时营运车辆的保费远高于非营运车辆,在平台对车辆保险情况没做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导致很多兼做运营业务的私家车为节省保费并没更改保险性质。事故发生后,如果保险公司因对车辆使用性质改变的情况没有了解进而错误理赔,就会遭受损失。
3.网约车平台承担更多责任:
在网约出租车运行过程中,新政规定由网约车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如车辆以非营运性质投保,且在事故发生后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理赔的情况下,网约车平台将作为承运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将大大增加网约车平台的运营成本。
个人认为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目前国内现有车险产品或车险模式并不适合非运营车辆从事网约车业务。
据了解,传统的营运车辆,统一管理且运营模式相似,因而风险系数相近,适合投保同一种保险产品。但私家车兼营网约车与之不同,载客更自由和随意,有的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接单,有的则一个月仅接数单,因人而异,因生活节奏而异,因此私家车兼营网约车的风险系数不同于传统营运车辆,要求其投保传统的营运车辆保险并不合理,应该根据其运营特点做特殊设计。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精彩
精彩推荐
热门车型
进入车系

哈弗H6
厂商指导价(万):8.88-14.68万
级别:紧凑型SUV
保修:3年或6万公里
变速箱:手动|自动|双离合
排量(L):1.3T|1.5T|2.0T
一份来自中国企业的可持续行动宣言
- “中国企业将以更大雄心、更高标准践行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与品牌。” 9月4日,“创建可持续品牌”愿景倡议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隆重发...
百亿级企业为何把街镇当福地
- “这里是我们的福地。公司扎根闵行梅陇镇20年来,中国区销售额实现了从2000万到100亿的跨越,增长了500倍。”说这话的,是德资企业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


